購物車

關閉
尚未選購任何商品。
PBL專案導向學習

為什麼我不想讓孩子只當學霸?

未來需要的是解題者,不是答題機器

在陪伴家庭教育與未來職涯探索的過程中,我常聽到家長這麼說: 「我孩子成績很好,但他對未來一點概念都沒有。」

這樣的孩子,我們習慣稱為「學霸」——在學科上表現亮眼、考試拿高分、比賽得獎無數。但當我們把焦點從分數轉向未來,才會發現一個很真實的問題:孩子會答題,卻不會解題。


成績好,真的代表準備好了嗎?

學校教育提供大量知識,讓孩子能在既定的範圍內熟練答題技巧,這在應試制度下非常合理。但真實世界並沒有「標準答案」,也不會有選擇題讓孩子圈出正確選項。

我們正在培養的,是一群能在考卷上表現優秀的孩子, 但他們是否具備面對不確定、解決問題的能力?

當孩子離開課堂走進職場,他們遇到的是:

  • 團隊溝通與協作衝突
  • 模糊目標下的專案執行
  • 自我選擇與價值判斷

這些,才是他們將來每天都會遇到的「考題」。


答題者 vs 解題者:關鍵差異

答題者是訓練出來的。他們擅長背誦與理解、善於考試技巧,習慣有框架、有規則、有標準的情境。

解題者則是實踐中養成的。他們不怕錯誤,擅長提問與思考,能在模糊與不確定中尋找可能。

而未來社會需要的,正是後者。

聯合國、OECD、各大創新型企業與教育改革者,早已強調:「未來人才的核心素養,不是記憶力,而是問題解決力。」


學霸體制的盲點:孩子沒有機會成為自己

我們的教育制度中,很少有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停下來問:

“我喜歡什麼?我擅長什麼?我希望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?”

當一切以考試為核心,孩子會開始學會猜老師要什麼,而不是問自己需要什麼。他可能升學一路順利,卻從未真正認識過自己。

這也解釋了,為什麼許多大學生選錯科系、轉系、休學,甚至走到職場後才開始懷疑人生。

不是他們不努力,而是從頭到尾,他們從來沒機會成為自己的提問者與設計者。


所以,我們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:PBL

PBL,全名是 Project-Based Learning,中文叫「專案導向學習」。它不只是做專題報告,而是一種以真實問題為出發點、強調跨領域統整與實踐的學習方式。

孩子不再只是聽講、寫考卷,而是被丟入一個需要主動思考與解決的任務中,親手設計、執行、調整、發表。

PBL 中常見的能力包括:

  • 自主學習與提問能力
  • 團隊溝通與協作力
  • 批判思考與創新設計
  • 真實場域的任務經驗

這些,才是未來社會、職場、大學申請最看重的能力核心。


真實故事:一個孩子如何成為解題者

我們曾陪伴一位對美術有興趣的國三女生,她一開始只會畫畫,不知道自己未來可以做什麼。

在 PBL 任務中,我們引導她設計一場以「城市空間與情緒色彩」為主題的互動展覽,從概念發想到場地申請、行銷製作、觀眾回饋,全程自己執行。

她說:「我從來沒想過,畫畫可以變成一種對話工具。我覺得我不是在交作業,而是在做一件重要的事。」

這樣的學習,不只讓她看見了自己的能力與影響力,也讓她知道:「我有選擇。」


家長可以做什麼?

你不需要自己設計課程,也不需要成為學涯顧問。你只需要問孩子一些新的問題,並為他創造能試錯、能探索的學習空間。

翔想教育推出的【青少年未來職涯學程】,就是為了這些不想只是念書、而是想找到「我為什麼學」的孩子設計的。

我們透過:

  • 問卷與訪談協助孩子自我認識
  • 三階段專案任務實作
  • 專人陪伴與成果回饋
  • 與未來職涯接軌的模擬體驗

幫助孩子從「學習者」成為「實踐者」,從「答題者」成為「解題者」。


結語:教育的終點,不是學霸,是自由選擇的人生

真正好的教育,不是把孩子訓練成完美答題機器,而是讓他能在人生的每個關卡,靠著自己的思考與能力,選擇想走的路。

未來變動這麼快,唯有那些能不斷提問、持續學習、勇於實踐的人,才能站穩腳步、走得更遠。

讓我們一起,陪孩子走向這樣的未來。


👉 想了解翔想教育如何透過 PBL 陪伴孩子成為解題者? 立即認識【青少年未來職涯學程】:https://anjo.education/pbl-course/